解振華特使中國團首次發布會問答全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8次締約方大會(COP28)

2023年12月11日

來源:財經十一人


「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危機是一個偉大事業,造福人類的子孫後代,大家都應該支持,不該設置貿易壁壘,出台限制措施。」


image.png

12月9日下午,解振華在中國代表團辦公室出席新聞發布會。攝影/韓舒淋


韓舒淋 發自迪拜 

編輯 | 馬克


迪拜時間12月9日,第28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8)第九天,下午4點半,中國氣候特使解振華在氣候大會中國角辦公室召開中國代表團首次新聞發布會。到場此次發布會的中外媒體各半,整個發布會持續約70分鐘,解振華一共回答了14個提問,其中4個來自中國媒體,10個來自國外媒體,整個發布會頗為坦誠。   此次氣候大會,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等氣候政策對貿易的影響不在議程內,但廣受關注和爭議。大會第一天,德國為首的部分歐盟國家、美國、智利、阿根廷、印尼等36國成立氣候俱樂部,對內實行施行統一的關稅、碳價政策,對外形成壁壘,這一俱樂部包括主要發達國家和部分重要的新能源資源國,但中國被排除在外。解振華在回應《財經十一人》關於氣候政策影響貿易的提問時表示,我們支持零碳低碳的技術和產品,應該進行公平貿易。我們反對搞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他強調,氣候行動是造福子孫後代的事業,大家都應該支持,不應設置貿易壁壘,這對應對氣候變化這一人類共同事業沒有好處。


本次氣候大會的核心議題是首次全球盤點巴黎協定履約情況,而盤點中關於化石能源的表述又是談判焦點,逐步淘汰(phase out)還是逐漸減少(phase down)?新聞發布會上,多個提問指向這一爭議。解振華表示,中方正在和主要國家、主要集團密集磋商,希望找到一個既能明確未來方向,又能體現最大包容性,讓大家都能接受的表述。磋商已經取得積極進展,希望在這兩天就能有結果。「如果不解決最關心的問題,這個會就會出問題」,解振華說。解振華強調,轉型是個痛苦的過程,各國國情不一樣,能源結構不一樣,資源稟賦不一樣,轉型過程中要平衡能源安全、糧食安全和氣候行動的關係,把這些關係處理好了,經濟安全有保障了,轉型才能順利進行。對於談判進程,解振華表示,談判已經從技術層面轉入政治層面,部長級磋商已經出了第一版文案。「要做減法,梳理清楚最重點的問題,逐一解決。」他重申了中美陽光之鄉聲明中的提法: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用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煤油氣,最終解決溫室氣體問題。   解振華還在發布會上回顧了自己參與氣候談判的歷程。他表示,參加氣候談判16年,覺得最沮喪的是2009年的哥本哈根大會,最高興的是2015年的巴黎大會,而最困難的是本次大會,有200多個問題要解決。解振華還回顧了他與美國總統氣候特使克里20多年的友誼,表示中美氣候合作一方面應對氣候危機保護環境,另一方面也對改善複雜的中美關係發揮了一些作用。「他今年已經80歲,我今年75歲了,我們不會離開這個領域,我們還會盡我們的努力。」


以下為發布會全記錄,做了必要編輯。


中央電視台:氣候談判到目前為止的進展如何?對於備受關注的巴黎協定首次全球盤點,中方有什麼樣的主張和期待?


解振華:首先我們要肯定COP28的主席國阿聯酋,他們盡了最大努力來舉辦這次大會。大會議程已經進行了大半,取得了很積極的進展,比如說損失損害的資金問題,一開始就得到了比較好的解決。另外就是關於甲烷的問題,中、美、阿聯酋聯合召開了甲烷峰會,現在對這個問題已經不再爭論了。第三關於(援助)資金的問題,在阿聯酋的帶頭之下取得了一些進展。中國會全力以赴支持阿聯酋辦一次成功的氣候大會。


現在大家最關心談判到底進展怎麼樣?我簡單的介紹一下:第一周,把所有的議題全部都展開了,現在第一周結束了,現在開始從技術層面轉入到政治層面,部長級在進行磋商,已經出了第一版的文案,有27頁,206個問題。現在看問題太多,應該做減法,要從邏輯上梳理清楚最重點的問題,然後逐一加以解決。


COP28最後的結果若能是條理非常清楚、邏輯非常分明地解決重點問題、解決大家最關注的一些問題,這屆大會就成功了,所以最後這幾天要解決最主要的問題,要做減法。


路透社:關於化石能源,現在文本好像有4個選擇,都有逐漸淘汰(phase out)的說法,中國能否接受逐漸淘汰的說法?


解振華:實際上不止4個選擇,這個問題立場很對立,中方正在跟各個主要國家、主要集團密集磋商,希望找到一個明確而正確的未來方向,又體現最大的包容性,讓大家都能夠接受的結果,我們對此有信心。至於結果是什麼?拭目以待。我們正在跟各方磋商,已經有了積極進展。


澎湃新聞:中國具體做了哪些推動工作讓各方在化石能源問題上找到共識?在能源轉型方面,中國可以為本次大會的決議做出怎樣的貢獻?


解振華:11月15日,COP28開幕前,中美發表《關於加強合作應對氣候危機的陽光之鄉聲明》,這個聲明目的之一就是要為本次大會可能出現的一些爭議焦點提出解決方案。


有的國家堅決反對淘汰或者減少化石能源,有的國家堅決主張淘汰化石能源,也有一些折中方案。最終到底會是個什麼方案,我們正在跟各方溝通,大家還是希望能找到體現最大的包容性、又能指出前進方向的方案。總之正在進展中,我估計就這一兩天就能解決,如果不解決最關心的問題,這個會就會出問題。


衛報:中方是否支持逐步淘汰(phase out)化石燃料?


解振華:中美聯合聲明里提了這麼一句:要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用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煤油氣,最終要解決溫室氣體的問題。我們不預判最後的結果,但是我們接受這樣一個表述:能夠反映大家意見、能反映能源轉型大趨勢、符合轉型創新大趨勢,也符合巴黎協定精神。


Climate Monitor:您剛才提到希望用其他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為什麼替代要比逐步淘汰更好?


解振華:我沒有用其他能源,我用的是可再生能源。   


央視財經:這次大會上有100多個國家簽署了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裝機比2022年提升兩倍的宣言,在這方面中國有什麼進展?下一步有什麼計劃?是否會加入這個宣言?中國和中東的可再生能源合作的進展如何,尤其是在光伏和綠氫方面?


解振華:巴黎協定最大的貢獻就是指明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大方向,也明確了轉型路徑。其中能源轉型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是要用清潔高效的可再生能源來替代化石能源,這是最終目標。


但是轉型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各國的國情不一樣,能源結構不一樣,資源稟賦不一樣,轉型中要平衡能源安全、糧食安全和氣候行動的關係,把這些關係處理好了,經濟安全有保證了,整個轉型才能夠比較順利。


中國對全球能源轉型和可再生能源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到現在為止,風力發電的成本已經降低了80%,光伏發電成本降低了90%,這為全球大規模部署可再生能源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


中國由於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現在中國的可再生能源裝機已經超過煤電裝機容量,這是能源結構的大轉變,我們要繼續加強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最後爭取逐步替代化石能源。G20已經提出全球可再生能源要提高兩倍的目標,中國支持。


另外中國跟中東產油國在發展可再生能源、發展綠氫、綠氨、綠醇等方面要繼續開展合作。


丹麥媒體:中國之前提出的目標是在2030年之前實現碳達峰,在可再生能源發展如此之快的情況下,這個目標有沒有可能提前?


解振華:這個目標不需要調整,我們說的是2030年前,到底是哪一年,我們現在正在測算。但是我們會提出哪年達峰,絕對量是多少。


為什麼要這麼講?因為中國已從能源雙控轉入碳排雙控,這是一個戰略轉變。如果在2025年之前實現了這個轉變,中國就會提出來我們到底哪一年碳達峰,達峰的絕對量是多少。但肯定不是2030年,是在2030年之前。


財經十一人:本次大會第一天,一些歐盟國家、美國、智利、阿根廷、印尼等36國成立了氣候俱樂部,希望在俱樂部內實施統一的碳價、關稅體系,對外這可能會形成壁壘。36國里包括主要的發達經濟體和一些重要的新能源資源國。您對氣候俱樂部如何評價?另外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這樣的政策是以氣候政策的名義出台,但正在影響包括新能源產業在內的國際貿易,您對此有何評價?這些政策是否會影響能源轉型的速度?


解振華:我不對這個俱樂部發表評論。但是我們支持氣候友好的技術,氣候友好的產品,也就是零碳低碳的技術和產品。同時我們主張公平貿易,反對搞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


氣候行動是保護地球未來、給子孫後代造福的一個事業,大家都應該支持,不該設置貿易壁壘,出台限制措施,這樣做對應對氣候變化這個人類共同的事業沒有好處,我們不贊成。  


image.png

本文作者在發布會上提問。攝影/邱睿


紐約時報:大約一年半之前美國發布了通脹削減法案(IRA),它也有另外一個目的,就是減少美國對中國製造業的依賴度,大力發展美國本土的製造業。那麼在您看來,這是否屬於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您認為美國的這個法案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解振華:我最近訪問了美國,看到加州在氣候行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他們也告訴我很多行動(能展開)是因為通脹消減法案提供了補貼,搞了激勵性政策,在氣候行動方面,這個法案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但該法案又保護本國的技術和本國的產品,為什麼不能讓別的國家的技術和產品在美國也能得到同樣的待遇呢?同樣都是電動汽車,美國生產的和在別國生產進入美國市場的,為什麼不能享受同樣待遇呢?在這一點上我覺得不好,不應該這麼做。 


彭博社:在您從事應對氣候變化的職業生涯中,您覺得最激動的時候是什麼時候?你覺得最沮喪的時候是什麼時候?今年來參加COP28,您的心情怎樣?


解振華:我參加氣候談判16年,覺得最沮喪的是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只通過了他一個「被注意到」的決定。(編者註:2009年哥本哈根大會,主辦國提出的偏袒發達國家的哥本哈根協議未獲締約方認可,最終大會勉強通過一個一句話的決定:締約方大會注意到了2009年12月18日的哥本哈根協議)


最高興的是參加巴黎大會,達成了中美和中法等4個關於氣候變化的聯合聲明,最後促成了巴黎協定達成、簽署、生效,巴黎大會在氣候變化中真正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感到最困難的是本次大會,有這麼多要解決的問題,200多個問題要解決,我們要做減法,做加法容易,做減法難。我們希望大家一起努力讓這次大會取得成功。


我們支持本次大會的主席國阿聯酋,我們願意和各個國家一起努力,爭取今年的大會也像過去一樣,經過艱難談判,大家找到共同點,求取最大公約數,最終取得成功,為巴黎協定之後的落實奠定一個好基礎。


金融時報:您認為對於那些石油生產國來說,在化石燃料問題上,「替代」(substitution)的表述是否比「逐步淘汰」(phase out)更容易讓他們所接受?


解振華:這個問題問得好,但還得問石油產出國自己,我不能代表他們回答。


我跟其中的一個產油國的部長談這個問題。他告訴我,他們國家的財政收入80%~90%都是靠石油和天然氣,如果淘汰了,他們國家怎麼生存,怎麼發展?他有他的難處。


因此我認為在轉型過程當中,各個國家應該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合作,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這是我們的最佳出路。


某外媒(聽不清名字):煤炭對中國的經濟安全和能源安全都非常重要,但是中國近期是否會考慮逐步淘汰(phase out)煤炭,或者說不再新建煤礦煤電?


解振華:中國已經對外宣布「十四五」期間,也就是2025年之前,我們要嚴格的控制煤炭消費。「十五五」,也就是2025年之後要逐步減少。另外我們不在海外新建煤電廠,這是中國已經宣布的政策。


現在中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裝機的容量已經超過了煤電,發電量也相應增加了,這就需要解決大規模儲能、智能電網、虛擬電廠等一系列技術難題,如果這些問題解決了,中國的可再生能源還會發展得更快更好。


因此我們主張在這個領域加強國際合作。大家都有挑戰,也各有優勢,可以取長補短,通過合作解決難題,最後實現整體目標。所以我們希望加強國際合作。


法新社:阿聯酋是第一個向損失損害基金捐資的國家,捐資1億美元,同樣作為新興經濟體,中國是否也準備向損失損害基金做貢獻,提供資金?


解振華:阿聯酋帶頭捐資,促成損失損害基金啟動運轉,我們非常支持。


中國已經開展了氣候變化領域的南南合作,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減緩、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我們已經做了10年了。


10年間我們跟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綠色能源項目合作,我們在埃塞俄比亞、阿根廷、黑山等國建設了風電、光伏項目,我們和39個國家簽署了46份南南合作文件,已經建設了3個低碳示範區,70個減緩與適應項目,3個早期預警項目。我們已經實實在在地開展行動,既有捐資,也有融資。


我們還舉辦了52期應對氣候變化的南南合作培訓班,培訓了106個國家的2300多名官員和技術人員,幫助他們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我們今後還要進一步加大南南合作的力度,增加和發展中國家在這方面的資金和技術合作。對發展中國家的支持和幫助,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我們是通過南南合作和綠色一帶一路這兩個渠道,來加強與發展國家的合作和對他們的支持。


華爾街日報:有很多人都認為您和克里特使的關係特殊,這不只是對中美氣候合作起到了很大作用,對中美關係也帶來了一定的穩定性。但是大家也在想今後會怎麼樣?明年也會有很多挑戰,大家也在擔憂這個關係今後會怎麼發展。


解振華:我和克里先生認識已經20多年了,我們倆是好朋友,因為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理念,就是致力於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這個事業是一個偉大的事業,它能夠為我們的子孫後代造福,能夠使地球更美好。


我們在加強氣候領域的合作,我們已經合作了很多年。通過合作,一方面應對氣候危機、保護環境,另一方面也對改善現在複雜的中美關係發揮了一些作用。


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通過中美的合作,推動多邊的氣候進程,真正為整個世界的未來做一點我們力所能及的貢獻。


他今年已經80歲,我今年75歲了,我們不會離開這個領域,我們還會盡我們的努力來推動這個領域的進程。


謝謝大家對我們的理解和支持。也謝謝媒體一直在關注全球應對氣候危機這個偉大的事業,希望大家繼續參與,繼續關心,繼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