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07日
正在迪拜舉行的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已步入半程。聯合國專門機構——世界氣象組織剛剛發布《十年期氣候狀況報告》指出,2011-2020年是人類有氣象記錄以來最溫暖的十年。 報告特別就極地和高山地區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敲響了警鍾!冰川每年變薄約1米,這是前所未有的損失,將對數百萬人的供水造成長期影響。南極大陸冰蓋在2011-2020年間減少的冰量比2001-2010年間多出近75%,這是未來海平面上升的壹個不祥之兆,將危及低窪沿海地區和國家的生存。 報告同時強調,2011-2020年期間南極臭氧空洞比前二十年要小,這要歸功于國際社會在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層化學品方面所采取的成功且協調壹致的行動,這讓人們看到了壹線希望,也表明《蒙特利爾議定書》取得了成功。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說:“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無疑是造成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我們必須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作爲地球的首要任務,以防止氣候變化失控。” 塔拉斯教授說:“全球天氣正變得越來越極端,明確對社會經濟發展造成了明顯的影響。幹旱、熱浪、洪水、熱帶氣旋和野火破壞了基礎設施,破壞了農業收成,限制了供水,並造成大規模流離失所。大量研究表明,特別是在過去十年中,嚴重高溫的風險顯著增加。
報告 關鍵點壹覽 © WMO 2023 Calendar Competition/Rodolfo Romero 2011-2020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十年 冰川和冰蓋的損失程度史無前例 海平面上升速度加快 海洋高溫和酸化破壞海洋生態系統 極端天氣破壞可持續發展 臭氧層有望恢複
1.關鍵發現
無論是從陸地還是海洋來看,這十年都是有記錄以來最溫暖的十年。
2011-2020年的全球平均溫度比1850-1900年的平均水平高1.10 ± 0.12 °C。這是根據WMO使用的六組數據的平均值計算得出的。全球有記錄以來最溫暖的六年是2015年至2020年。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每壹個連續的十年都比之前所有的十年都要溫暖。
這十年中最暖的年份是2016年和2020年,原因是發生了強烈的厄爾尼諾事件。這十年中,北極地區的正距平最大,比1981-2010年平均水平高出2°C以上。報告創紀錄高溫的國家比任何其他十年都多。
2.關鍵發現
十年來,大氣中三種主要溫室氣體濃度持續上升。
1991-2000十年間的全球CO2平均值爲361.7ppm,2001-2010十年間爲380.3ppm,而2011-2020十年間則上升到402.0ppm。
在同壹時期,平均增長率從1.5ppm/年和1.9ppm/年增加到 2.4ppm/年。
爲了穩定氣候,防止進壹步變暖,必須可持續地減少排放。
3.關鍵發現
海洋變暖和酸化的速度正在加快。
地球系統中約90%的累積熱量儲存在海洋中。在過去二十年中,海洋變暖的增長速度尤其明顯。
2006-2020年期間,海洋上層2000米深度的變暖率達到1.0 ± 0.1 Wm-2,而1971-2020年整個期間的變暖率爲0.6 ± 0.1 Wm-2。2020年達到了曆史最高值,預計未來這壹趨勢還將繼續。
CO2在海洋中積累的壹個後果是造成海洋酸化,即海洋pH值下降,這使得海洋生物更難構建和維持其外殼和骨骼。
4.關鍵發現 海洋熱浪越來越頻繁,強度也越來越大。 2011年至2020年期間的任何壹年中,約有60%的海洋表面經曆了熱浪。 出現海洋熱浪平均天數最多的三年分別是2016 年(61天)、2020年(58天)和2019年(54天)。 最近十年,相對而言海洋熱浪的強度有所增大。二級(強)熱浪比壹級(中等)熱浪更爲常見。過去十年中,平均每年出現0.5天極端海洋熱浪(四級),其中2016年厄爾尼諾年爲1整天。在過去,這些可以改變整個生態系統的極端事件並不常見,幾乎無法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測量。
5.關鍵發現
全球平均海平面正在加速上升,這主要是由于海洋變暖和陸地冰量的減少。
在2011至2020年間,海平面每年上升4.5毫米。相比之下,2001-2010年的年增長率爲2.9 +/- 0.5毫米。
全球平均海平面加速上升,主要是由于格陵蘭冰蓋的冰量加速減少,其次是由于冰川融化和海洋變暖加速。
6.關鍵發現
冰川的消融在現代記錄中是前所未有的。
從2011年到2020年,全球測量到的冰川平均每年變薄約1米。
根據對42個參考冰川的長期測量結果進行的最新評估顯示,2011年至2020年期間的平均質量平衡是所有觀測十年中最低的。由于滋養冰川的冬雪在夏季完全融化,壹些質量平衡參考冰川已經消融。
從2000年到2020年,幾乎所有19個主要冰川區域都出現了越來越大的負值。
赤道附近剩余的冰川基本都在迅速減少。印度尼西亞巴布亞的冰川很可能在未來十年內完全消失。在非洲,魯文佐裏山和肯尼亞山的冰川預計將在2030年消失,乞力馬紮羅山的冰川將在2040年消失。
7.關鍵發現
與2001-2010年期間相比,格陵蘭島和南極洲在2011-2020年期間損失的冰量增加了38%。
格陵蘭冰蓋和南極大陸冰蓋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庫,儲存了2950萬立方公裏的冰凍水。這些冰蓋壹旦失去質量,會直接導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監測冰蓋的增減量對于評估海平面變化至關重要。
2011-2020十年間,格陵蘭島平均每年損失2510億噸(Gt)的冰量,並在2019年創下了4440億噸的新紀錄。在這十年中,南極大陸冰蓋平均每年損失冰量1430億噸,其中超過四分之三的質量損失來自南極洲西部。與上壹個十年(2001-2010年)相比,冰量損失增加了近75%。這與南極海冰不同。
與2001-2010年相比,格陵蘭冰蓋和南極洲冰蓋合計的冰損失增加了 38%。與上世紀90年代(1992-2000年)相比,格陵蘭冰蓋和南極洲冰蓋的損失每年達8400萬噸,這證實了冰量的損失在持續增長。
8.關鍵發現
北極海冰範圍持續數十年下降:季節平均最小值比平均水平低30%。
北極海冰繼續減少,尤其是在夏季融化季節。2011-2020年期間的平均季節最小範圍爲437萬平方公裏,比1981-2010年的平均值622萬平方公裏低30%。在冬季積冰季節,海冰範圍的減少沒有那麽明顯,但量仍然很大,十年期間的年平均最大範圍爲1478萬平方公裏,比1981-2010年期間的平均值1565萬平方公裏低6%。
海冰範圍縮小的同時,厚度和體積也有所減少,但這些指標的數據較爲有限。持續壹年以上的冰的範圍也明顯減少。1985年3月,老冰(四年或四年以上)占北冰洋積冰總面積的33%,但到2010年,這壹數字已降至10%以下,到2020年3月,這壹數字已降至4.4%。
9.關鍵發現
2011-2020年期間的臭氧空洞比前二十年要小。
平均而言,在2011-2020年期間,年度最大質量赤字低于前二十年。由于根據《蒙特利爾議定書》采取的行動,受控和非受控消耗臭氧層物質(ODS)(如氯氟烴)進入平流層的氯總量從1993年的峰值3660ppt下降到2020年的3240ppt,降幅爲11.5%。
預計到2065年左右,南極的臭氧總量將恢複到1980年的水平。預計到2045年左右,北極地區春季的臭氧總量將恢複到1980年的水平。
可持續發展行動
爲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和《巴黎協定》的具體目標,需要采取協同行動,使其中壹個目標的進展能夠帶動另壹個目標的改善。
本報告首次展示了極端事件與發展之間的具體聯系。通過與聯合國機構和國家統計局的跨學科合作,精選的案例研究展示了十年間極端事件是如何阻礙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十年間發生的極端事件造成了破壞性影響,特別是對糧食安全和人類流動性的影響。在過去十年中,與天氣和氣候有關的事件造成了近94%的災害所致流離失所現象,並導致全球消除饑餓、糧食不安全和營養不良等方面的努力出現倒退趨勢。
對于許多極端事件來說,由于人爲氣候變化,發生這種規模事件的可能性已經發生了變化,而且往往變化很大。幾乎所有的歸因研究都發現,發生極端高溫事件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熱浪造成的傷亡人數最多,而熱帶氣旋造成的經濟損失最大。
可持續發展行動
由于預警系統的改進,極端事件造成的傷亡人數有所下降,但經濟損失卻有所增加。
造成傷亡人數減少的壹個主要原因是預警系統的改進,這得益于預報的改進以及災害管理的改進。自1950年以來,2011-2020十年間首次沒有發生壹次死亡人數達到或超過10000人的短期事件。
然而,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造成的經濟損失持續增加。雖然2005年的飓風“卡特裏娜”仍是世界上造成損失最大的天氣災害,但隨之其後造成損失最大的四次飓風都發生在2011-2020十年間,而且對美國和/或其領土的影響最大。
有關《2011-2020年十年期氣候狀況》
該報告是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上發布的,報告強調需要采取更加雄心勃勃的氣候行動,努力將全球溫度上升幅度限制在不超過工業化前1.5°C的範圍內。
《十年期氣候狀況報告》從壹個更長遠的視角進行闡述,並超越了氣候中逐年的變率。該報告是對WMO每年發布的《全球氣候狀況報告》的補充。在COP28上發布的《2023年臨時年度報告》稱,2023年將是有記錄以來最溫暖的壹年。
報告記錄了這十年間極端事件如何産生破壞性影響,尤其是對糧食安全、流離失所和移民的影響,如何阻礙國家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目標(SDG)的實現。
但報告也指出,預報、預警以及協調的災害管理及響應方面的改進正在發揮作用。正因爲預警系統的改進,極端事件造成的傷亡人數有所下降,但經濟損失有所增加。
這些報告依托國家氣象水文部門、區域氣候中心、國家統計局和聯合國合作夥伴的數十位專家所做的自然數據分析和影響評估。
文章來源:《聯合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