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碳中和(1372.HK)推動「零碳」新潮流

2021年11月19日

第二十六屆格拉斯哥氣候大會(COP26)終於在慣例的拖堂中落下帷幕,雖然還有很多細節有待討論,但大的框架已經搭建起來,其中最重要的巴黎協定6.4機制,即未來全球碳市場機制。雖然格拉斯哥氣候大會已經告一段落,不過靈敏的資本已經悄悄地在打開這所市場的大門。


筆者留意到在香港上市的中國碳中和發展集團(1372.HK)在格拉斯哥氣候大會剛結束便推出了中國首個名為「氣候商店」的平台,以「零碳行動」為主題響應國家「2060碳中和」的號召,以國際標準的自願減排量推動個人以及企業逐步實現碳中和。氣候商店官方網站顯示,商店為個人﹑家庭﹑企業﹑金融機構﹑辦公大樓﹑社區﹑工廠﹑工業園區﹑活動和會議提供「零碳」服務。




640.jpg



從中國碳中和發展集團(1372.HK)來看,這是「一站式」綜合碳資產使用﹑交易和管理平台,打造「氣候產品」開發和使用完整閉環。通過「氣候產品」的廣泛使用把供給和需求兩端結合,在碳諮詢﹑核查和碳捕捉過程中獲得大量碳信用資產。


從企業需求端看,世界500強企業當中已經有超過164家提出碳中和方向,其中蘋果公司報告稱,將在2030年實現全產業鏈碳中和,將碳排放減少75%,剩餘25%將透過投資自然環境保護專案等方式抵消。蘋果已在全球營運領域實現碳中和,新承諾到2030年,售出的每台蘋果設備都對氣候產生「淨零」影響。這意味着不光是蘋果公司自身,而是連帶其產業上下游公司均須達到碳中和才可以加入蘋果生態圈之中,因此企業實現碳中和的任務已經逼在眼前。筆者認為以國際的減排量作為抵銷從而實現碳中和是一個有效的方式,以便不同企業都可以快速的進入這個「零碳新時代」。


從個人來看,「人類活動」每年產生的二氧化碳超過370億噸,是地球上所有火山產生的二氧化碳的100倍。數據顯示中國年均碳排放為約103億噸,以14億人口計算,每人每年碳排放約為7噸。根據抵銷機制,我們可以通過購買國際認證的碳減排量作為抵銷,從而為國家碳中和作出貢獻,邁向零碳發展。筆者從一篇零碳公民的採訪中可以看到,大家對瘟疫、乾旱、洪水、颶風等詞彙早已不陌生,全球性極端高低溫、極端乾旱降水事件的頻發已嚴重威脅到地球生物多樣性和人類自身的利益。成為零碳公民是一項有意義的行動,而且從來都不應只是國家和企業在努力,而是所有的社會成員的責任。一直堅信,個人的力量雖小,但如果我們都做些什麼,那就一定可以完成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筆者認為,隨着氣候商店的落地,中國碳中和發展集團(1372.HK)倡導的一系列零碳行動覆蓋了不多領域,全方面的為中國碳中和事業作出實際貢獻,而且蘊含巨大的投資和商業前景價值,投資者可在未來密切關注。